“青海是彩陶的王国! ”来青海参观、旅游的客人和当地居民常有这种感叹。
青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,社会经济非常繁荣,与同时代中国其它地区相比毫不逊色。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,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制造了难以数计的彩陶。他们,生时用它盛物,死后用它随葬。今天,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人们,在日常生产劳动中,经常发现有彩陶出土。全省现已调查、登记的这类文物点有800余处,共出土彩陶3万件,而这仅仅是埋藏在地下的彩陶中极少的一部分。
马家窑文化一度被称为“甘肃仰韶文化”,它包括石岭下、马家窑、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,其分布范围东起陕、甘交界的泾、渭水上游,西到青海境内的黄河河曲西部,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,南达四川北部岷江上游,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古代文化类型。
马家窑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陶,它在我国出土陶器中的比例约占20%至50%,在随葬品中有时可达80%以上,其比例在中国所有彩陶文化中为最高。青海彩陶,若论出土数量,堪称中国第一;若论质量,也名列前茅。
青海乐都县柳湾墓地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墓葬最多、出土彩陶最多的一处原始社会公共氏族墓地,共清理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、马厂类型、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1700余座,出土文物3万余件,其中陶器1500余件,彩陶占陶器总量的一半以上,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、经济生活、文化活动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。
位于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,是目前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最西端的一个遗存,在1993年至1996年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马家窑类型彩陶,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就达20余件。其中距今5000年左右的舞蹈纹彩陶盆和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都是罕见的珍品。
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纹饰有三角纹、草叶纹、花瓣纹、平行条纹、漩涡纹、水波纹、锯齿纹等1000余种。纹饰繁缛细腻,富丽堂皇,结构严谨均衡,线条流畅生动,注意多视角的装饰效果,把装饰艺术同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有的纹饰盘旋回转,动感强烈;有的柔和顺畅,单纯明快,图案结构和谐、严谨,极富韵律。
马家窑文化青海彩陶精品迭出,令世人瞩目。1973年,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,绘有三组共15个舞蹈人。舞蹈人扬辫摆“尾”,动感强烈;1994年,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,绘有两组,分别为11、13个舞蹈人,反映的舞蹈场面比前者更大;宗日遗址出土的劳动纹彩陶盘,绘有4组双人抬物场面,人物弯腰弓背,将抬重物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此外,青海彩陶中的裸体人像壶、人纹内彩盆、人头像壶等等,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马家窑文化时期,大规模的制陶作坊已经出现,交换陶器的现象比较普遍,一个墓地常出土不同产地的陶器。青海民和阳山部分陶片经中子活化分析,微量元素成分含量与其它陶片有明显差异,其花纹与外观形态更接近于洮河流域地巴坪墓地的物。此外,在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下,有的画有符号。柳湾墓地中共有679件陶器上画有144种不同的符号,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前身。
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外,青海地区青铜时代诸文化类型,如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中也有大量彩陶出现。鹿纹、狗纹、羊纹、鱼纹等写实图案,形象生动,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;太阳形纹、禾苗形纹、羊角形纹等抽象图案,简练清新,使人浮想联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