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,位于青海省东北部,距省会西宁市150多公里。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,地域辽阔,草原广袤,河流众多,水草丰美。湖四周被四座高山所环抱:北面是宏伟壮丽的大通山,东西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,南面是逶迤连绵的青海南山,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。举目环顾,四座高山犹如四幅天然屏障。从山下到湖畔,则是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,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一个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,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。
青海湖东西最长为106公里,南北最宽为63公里,周长约360公里,面积4583平方公里,最大深度为
青海湖古称羌海、鲜水,西汉末称西海。“青海”一词在蒙古语中为“库库诺尔”,藏语为“措温波”,其意均为“青蓝色的海”,青海省就因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。
相传,东海龙王有四个儿子,大儿子承袭为东海龙王,二儿子封为北海龙王,三儿子为南海龙王,唯有小儿子没有海,但他很有志气,决心自己造一个海。于是在昆仑山东北部的大草原上,他大显神通,引来了108条河流,以自己的力量造了个西海,当上了西海龙王。其实,青海湖的形成和变迁,是大自然的杰作。
早在2亿多年前,青海高原还是浩瀚无边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,那时,海水汹涌澎湃,跟现在的太平洋、地中海是连在一起的。200多万年前,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这片古海逐渐隆起,一跃形成了“世界屋脊”——青藏高原。海水被逼走,有的被四周的高山环绕起来,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,青海湖就是其中之一。当时它还是个外流湖,周围100多条河流注入湖中,同时,湖水又注入黄河,流进东面的海洋。距今约100万年前,即地质时代的第四纪,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隆起,拦截了青海湖的出口,原来从东面流出的河流,被迫流返青海湖而形成了今天自东向西流的“倒淌”河。直到现在,青海湖就形成了只有进水,没有出口的闭塞湖。由于湖区气候干燥,蒸发量大于湖水注入量,因此湖水位不断下降,湖面逐渐缩小,距今l万年前,湖水比现在要深80多米,面积比现在大l/3。青海湖区干寒、少雨、多风、太阳辐射强烈,气温日较差大。属高原半干旱气候区,年平均气温值为—0.7℃,最热月(7月)平均气温
青海湖不仅具有高原湖泊特有的辽阔、明媚、雄伟、恬静的特征,还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——湟鱼和各种鸟类。青海湖中分布着5个美丽的小岛,其中以鸟岛和海心山最为有名。鸟岛(现已连陆),状似蝌蚪,位于湖的西北隅,南北长
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,景色迥然不同。夏秋之间,湖畔山青草绿,水秀云高,景色绮丽;而在寒冷的冬季,牧草一片枯黄,湖面开始结冰,浩渺的湖面冰封玉砌,一泓澄碧的琼浆凝固成一面巨大的宝镜,在阳光下熠熠闪光。青海湖的美是原始的,不是雕琢的自然之美。
青海湖区虽远离城市,但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。由于蒸发和降水不匹配造成土壤中水分逐渐减少,并直接影响到各带植物群落的演替,给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。对湖水而言,水量在未达到均衡的情况下,水位下降,盐度上升。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湖水退缩,沙源扩大。近30余年来由于湖水面积减少,湖底边缘部分裸露地表,使沙地增加了约279平方千米,沙漠面积不断扩大。值得可喜的是,近年来省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青海湖资源。青海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启动,相信不久的将来,青海湖将以崭新的姿颜笑迎八方来客。
近年来,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,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,青海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。但由于青海湖地域广阔、线路长,涉及海南和海北两个藏族自治州,造成青海湖景区条块分割、多头管理,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,影响了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。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,整合环湖旅游资源,提升青海湖在国际国内的形象,青海省委、省政府决定改革现有管理体制,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,对青海湖景区进行统一保护、统一规划、统一管理、统一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