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8)兔狲:体形较粗而肥,尾粗而浑圆。耳短、圆形,两耳相距较远。体后部背面和尾巴具黑色横纹。体重3~4KG。食物以小型鼠类为主,主要捕食鼠兔、仓鼠、跳鼠等,有时则加害于鸟类。在食物缺乏时也捕食蜥蜴、蛙类。兔狲在青海湖流域分布较广,主要栖息荒漠草原及高原草原,在林区,丘陵地带及山地也有活动,栖居海拔可达4 500米左右。常单独栖居,筑巢在岩隙中、大石下,或利用其他动物洞穴。
(9)猞猁:系猫科动物中体型大的一种动物。外形似猫,比猫大得多,四肢粗壮,尾很短;耳甚宽,耳尖生有耸立笔毛,两颊具下垂的长毛。行动敏捷,善于爬树,也能游水。视觉、听觉均发达,猎捕食物时常采用静待突击方式。
猞猁在青海湖流域原分布于青海南山、石乃亥后山中,最高海拔可达4 600m以上,多活动于高山灌丛、高寒草原及山地草原等环境中,栖居于石洞或岩缝中。目前在流域几乎处于绝迹。
(10)雪豹:典型的高山动物。体形似豹,体长1.2m,体重35~45kg。头小而圆;尾粗长,约lm,略短或等于体长,尾毛长而柔。全身呈灰白色,满布黑斑,头部黑斑小而密。背部、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,越往体后黑环越大。颈下、胸部、腹部、四肢内侧及尾下部均为乳白色。
雪豹在青海湖流域主要分布于青海南山,出没于高原草甸、高山灌丛等裸岩地带。筑巢较为固定,一般筑在岩洞或大石下,窝内脱落的被毛因长期趴压成毡状。外出觅食,按一定路线绕行,需多日才回窝里,具夜行性,白天很难见到;活动路线较为固定,喜走山脊和溪谷,黄昏时活动最为活跃。
身体矫捷,性情机警敏捷,在捕食时表现十分凶猛。一般埋伏在岩石或小路边,等猎物走近时,突然扑击,或借助隐蔽物匍匐跟踪,当接近时则猛跳几次,捉住猎物。以岩羊、鹿、盘羊等有蹄类动物为食物,有时也捕食旱獭、高原兔、雪鸡等,饥饿时也盗食家畜。雪豹虽凶猛,但未听到有攻击人的现象。
(11)赤狐:体形系狐类较大的一种。其颜面部较窄,四肢、耳壳较藏狐略长。尾粗、尾毛蓬松,其长超过体长之半。背部毛暗红棕色,颈部、前背浅棕黄色;体侧乳黄色或浅黄色,腹部白色或黄白色,四肢前面具黑纹,尾端白色。个体之间,毛色变异较大。食物较杂,善食野兔、鼠类等,也吃蜥蜴、蛙等。赤狐在青海湖流域分布较为广泛,对流域的鸟类有一定的危害。
(12)棕熊:体形比黑熊大,成体超过1.8m。头宽圆而吻长,鼻端裸出。肩部隆起,尾短。毛色变异较大,但毛的基部呈暗棕色,胸肩部带黄白色领斑或环带。耳朵有黑棕色的长毛,腹部毛色比背部浅,四肢近黑色。棕熊以鼠兔、旱獭为主要食物,也食植物。在青海湖流域分布于青海南山等高原草甸、高山灌丛等生境。目前,流域则很难见到其踪迹。
(13)马鹿:体形较大。头部狭长,耳大,呈圆锥形。颈较长,约占体长的l/3,颈下毛较长。上体呈暗褐色,下体浅淡。冬毛厚密色深,夏毛稀疏色浅。鼻端两侧及嘴唇为褐色。耳内毛白色。臀部有一块明显的乌白色臀斑。
马鹿在青海湖流域的栖息高度在海拔3 500~4 300m之间,主要分布在湖西岸的橡皮山一带的沟谷灌丛和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。多晨昏活动,其性机警,善奔跑,听觉、视觉特别灵敏。
(14)普氏原羚:体毛夏季沙黄略带赭石色,短而亮。喉腹与四肢内侧均为白色。有白色臀斑。冬毛稍淡,略为棕黄色。其性机警,善奔跑,听觉灵敏。活动时常结群,一般在6—8只,多者达几十只。以禾本科、莎草科等植物的嫩稚茎、叶为食。
青海湖流域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分布栖息地。目前,估算种群数量在300只左右。属国家珍贵一级保护动物,近几年来由于加强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管理及其生物学研究,使种群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。
(15)藏原羚:体形矫健,四肢细长,行动轻捷。吻部短宽,眼大而圆。耳小,尾短。雄兽有两角,呈镰刀状,细而长,自额部几乎平行向上升起,再向后弯曲,在近角附近呈弧形上翘。体色灰褐,腹部毛白色。臀部有纯白色大斑。
藏原羚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部与湖东岸的山地草滩地带。经调查,其数量已很少,正面临局部灭绝的危险。因此,应进行合理的管护,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。
(16)岩羊:体形中等。头狭长,颌下无须,两耳短小,尾短,蹄黑而硬。雌雄兽均具角,角形简单,但形状、大小有差异。冬毛褐黄色,夏毛青灰色,四肢外侧毛黑色,背腹之间有明显的黑色条纹。听觉、视觉发达,行动敏捷,休息与采食时常有“哨兵”警戒。食物以各种牧草为主,取食时间不固定,白天取食和休息交替进行。
岩羊主要分布于青海南山的高山裸岩地带,以及相接的高山草甸。其种群数量相对较多,最大群达30只。湖西部的裸岩山地也有分布。岩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应加强管理,合理利用。
(17)黑唇鼠兔:体形中等。耳较小而圆。足部指垫及趾垫隐于毛被内。爪甚发达。黑唇鼠兔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部的高原草原、高山草甸地带,在谷地灌丛外围的草地上也有分布。以牧草为食。
(18)达乌尔鼠兔:体形较高原鼠兔略小,体长126一190mm,上下唇四周非明显的黑褐色,呈白色或污白色。耳壳较短而圆,后肢略长于前肢,。夏毛短而稀,毛色长而密;冬毛长而密,毛色浅淡。达乌尔鼠兔在青海湖流域主要分布于湖南的江西沟、黑马河及石乃亥一带的山地草滩和谷沟草原地带,群栖,洞穴密集。据调查,江西沟、黑马河一带数量较多。每年4~10月份为繁殖期,一年繁殖2次。
(19)喜马拉雅旱獭:体形粗壮,体长500mm,耳壳短小,颈部粗短,躯体肥胖。尾短而稍扁平,四肢短而粗,指(趾)端具爪。自鼻端经两眼眉间到两耳前方之前有似三角形的黑色毛区,即“黑三色”。颈背和体背部同色,呈沙黄色、棕黄色或橘黄色;体侧黑色毛尖较体背稍浅;四肢和足上面呈淡棕黄色或沙黄色。听觉、视觉良好,受惊吓时常蹲在洞口互相呼叫报警。其活动较缓慢。穴居,其洞道较深,分主道和分道,主道为卧室,支道为厕所。有冬眠习性,多在9月底入蛰,翌年春季出蛰。出蛰不久即交配,夏初产仔,一胎4—6只。
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分布于青海南山的高山草原地带。为群居类型,营家族生活。其数量随生境而异。据调查,流域西南部的谷沟两旁的山地和滩地草地密度较大;湖北部的干草滩、荒漠草原地带洞穴较少。这与气候干燥、植被覆盖稀疏、草本植物多较枯黄、生存条件不适宜有关。
(20)高原鼢鼠:体形粗壮,耳壳退化,眼小,鼻垫呈三叶形,尾及后足上面覆以密毛,前足指爪发达,适应于地下挖掘活动。营穴居生活,以植物的根部为食,危害农作物和牧草。经调查,其密度在鸟岛最大,挖掘推出松土而形成的土丘数量十分可观,土堆相连几乎将草皮全部覆压破坏。
高原鼢鼠在青海湖流域分布范围较广泛,河滩草原、河谷山地草原、高山草甸、灌木林及农耕地中均有分布。但是以潮湿的沟谷冲积平原、草原草甸和灌丛草甸分布最多,海拔在3 100~3 900m之间。